至公堂隱藏在大學里的科舉博物館
地處蘭州鬧市中的蘭州大學,是中國一流學府,這是一座擁有著百年歷史的大學,充滿著濃郁的人文情懷。無論是身處中國最為困難的歷史變革時期,抑或是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它都能以最堅強的形象最博大的胸懷,發展包容自己。
這所大學里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不僅見證了蘭州大學的時代變遷,這里更是見證了甘肅科舉制度沉浮,而透過這個沿襲了多年制度的興亡,也折射著中國封建制度的終結。滿清王朝的風雨飄揚,社會的更迭,學子們的期盼與努力,或許在這里都可以尋得到蹤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得中國一度成為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而中華文明得以如此地發揚光大,尊師重道也是功不可沒。
中國人,對于教育的重視對于為人師者的尊重,貫穿著整個中華文明。
而封建制度下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形式。這就是為大家所熟知的——科舉制度。
這種流傳了千年的制度,也舊時封建社會的中國選拔人才的基本制度。無數文人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提名,報效國家。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一句完全被后人誤讀的話。這絕不僅僅是表明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意思,我認為它更多地是希望喚醒人們讀書的愿望。彼時的制度,也賦予讀書人許多的“特權”,比如可以免賦稅、免徭役以及免兵役等,這也變相地驗證了整個社會及統治階層對于讀書人的尊重。
在蘭州,熙攘的市中心,蘭州大學的院內,就有這樣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至公堂。這里詳細記載著甘肅科舉制度的過往。屹立百年,目睹了多少學子的學海沉浮。
蘭州至公堂的由來
至公堂,建于1875年,其牌匾"至公堂"由左宗棠親自題寫。門楣兩側對聯亦是左宗棠手書,至今猶在。初時稱甘肅貢院,如今的至公堂是當時貢院的主體建筑。
在明、清兩朝,甘肅和陜西兩個省經常被一起提及,俗稱“陜甘”,這是由于特殊的歷史沿革造成的。甘肅自明代起其行政管理就隸屬于陜西,直到康熙二年,即1663年時才從陜西劃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省。
自明代至左宗棠任陜甘總督前(左宗棠于1866年任陜甘總督),甘肅一直卻沒有自己的科舉場所。陜西和甘肅的科舉考試考場設在陜西,甘肅學子如果想參加考取舉人的科舉考試,必須前往一千多公里外的陜西有關的闈場應試。而在清光緒皇帝以前,時逢西北戰亂,甘肅連續十年未曾科考,這無疑使得許多甘肅人才被埋沒,極大的制約了甘肅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清朝末年,中國遭遇列強欺辱,內憂外患。當局統治者被西方的堅船利炮驚醒,一場國家與社會改革隨著有志之士們對世界的重新認識,轟轟烈烈的展開了。走在改革最前沿的且又急需解決的的必然是人才培養和教育問題。再加上甘肅連續十年未曾科考,地方主政官員,一所甘肅自己的科舉應試場地的建設迫在眉睫。
而此時,正是甘肅大興科舉,為國家征選人才的時機,甘肅貢院應運而生。
左宗棠心系天下 請奏成立貢院
清朝末期,甘肅省轄今寧夏、青海河湟地區、新疆烏魯木齊、哈密一帶以及今甘肅全省,由于地域遼闊,路途遙遠,當時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之考試花費較大,大多讀書人又家境貧寒,拿不出盤纏去往西安應試。這樣使甘肅有資格參加鄉試的士子,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花費巨資到西安參加鄉試。而絕大多數的甘肅士子雖皓首窮經,飽讀詩書,卻始終無力參加鄉試,只能終老鄉野,抱憾而死。1866年,左宗棠,左公出任陜甘總督。左公心系天下,體恤民情,一心為國募才。上任伊始考慮到甘肅地區士子苦讀而無出頭之路,即奏請朝廷,請求在蘭州設立貢院。后朝廷批準,甘肅全省各地募銀51萬余兩,于并于875年(光緒元年)在蘭州城西北角海家灘(今蘭大二院)建成甘肅舉院,即至公堂!從那以后,甘肅的士子們再也不用因家境清寒終生不得參加科考抱憾而亡。
甘肅貢院落成后于當年的八月舉行了甘肅首次鄉試,參加鄉試的士子超過了3000余人,比以往前往陜西參加鄉試者多出幾倍之多。左宗棠不但奏請簡派考官,他自己更是以陜甘總督的身份親臨貢院并落座督考。獲得此次鄉試第一名舉人的是來自秦安的考生--安維峻。
后來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陜甘總督的譚鐘麟,再次增修了甘肅舉院,這給當時甘肅士子參加鄉試帶來了更大的便利。 甘肅貢院占地縱140丈,橫90丈,外筑城垣,內建棘闈,棘闈即試院,中為"至公堂",堂前建有明遠樓,樓左右為南北考試號房,舉院的大門在城西,門楣上書"為國求賢"四個大字。
甘肅貢院的落成使用,極大地方便了甘肅學子參與選拔。也為國家選拔人才開辟了新局面。甘肅貢院,因左宗棠心系天下而生,也可謂是因時而生。
▲為國選拔人才 至公英才光芒耀眼
至公堂經歷百年變遷,一代一代杰出的青年才俊,從這里走出去,走向更大的舞臺,為國家為民族讀書奮斗,盡情地揮灑青春展現才華。
光緒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肅貢院里進行了陜甘分闈后的第一次鄉試,應試者三千人,青年才俊安維峻中解元,光緒六年(1880年)考中進士,傳為一時佳話。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又奏準清廷允許甘肅每科增加10名舉人,自此每科鄉試,甘肅可考取40名舉人。此后,從光緒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甘肅舉院共選取646名舉人赴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116名,其中蘭州地區考中31名進士,特別是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有同榜進士柴樸、孫尚仁、王樹中、劉積義等4人,光緒二年的丙子恩科、光緒三年的丁丑科、光緒六年的庚辰科、光緒二十年的甲午科、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科、光緒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以上每科都有3名蘭州進士榮登皇榜,這在全國來說都是少見的。對地處西陲的蘭州來說,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在這些蘭州進士中,既有抵御外敵以身殉國的顏履敬,以死諫諍的御史吳可讀,"隴上鐵漢"安維峻,一代名師甘肅名人水梓,"文壇泰斗"張國常,一代名醫秦霖熙,蘭州翰林、五泉山人劉爾炘,也有積極參與"公車上書"的王世相等一批與時俱進的精英人物,至公堂走出的甘肅名人還有求古書院山長天水劉光祖、興辦實業的河州鄧隆等。在風云激蕩的年代,這里的學子也為國家興亡奔走呼號,"公車上書"就有甘肅的61名舉子。
繁華落幕 如今大學里的幽靜角落
當年為了發展甘肅教育,為國家選拔人才,造福地方發展而興建的貢院,隨著封建制度的終結而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座建筑被保留了下來,這段歷史也不應忘記。
雖然如今的至公堂,做為甘肅省科舉博物館,承載的更多記錄與展示的功能,但它的幽靜與美麗依然感染著現在的人們。
清晨,當暖暖的陽光灑在西北高原的時候。這里是人們開啟一天幸福時光的地方。這里清幽的環境,美麗的古建,給人一種寧靜安詳的感覺。無論是隨意地走走,亦或是打打太極,寧靜美好的氛圍包圍著每一個人。
無論當年多么的繁華似錦,當年是如何的風光,甘肅貢院做為封建時代的產物,必將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而退出歷史舞臺。但退出歷史舞臺的只是它的考試功能,而它做為國家重視教育的體現,都將成為人們流連的地方。這里也是了解甘肅科舉制度最好的地方,是見證蘭州大學百年滄桑巨變的地方。而現在更是人們感受清幽美好的地方。
中國首屆隕石博物館、天文科普展館隕石科研科普交流學習活動即將在吉林市舉行 科舉博物館
為促進隕石知識的普及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提升隕石天文類博物館、科普展館工作人員的隕石鑒定技能和科研科普水平,作為中國?吉林國際隕石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2018年5月份,中國隕石研究權威、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首席科學家、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主任徐偉彪博士將來到吉林市隕石博物館舉辦面向隕石天文類博物館和科普展館工作人員的隕石科研科普交流學習活動。
活動時間:2018年5月10日——11日
主辦單位:吉林市人民政府、國際隕石學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承辦單位:吉林市文廣新局
協辦單位:吉林市(隕石)博物館
吉林市隕石博物館是中國最早的一家隕石專題類博物館,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家官辦的隕石博物館,現收藏有世界最大的單體石隕石——“吉林一號”隕石及全世界十幾個國家送來的隕石標本。近年來,吉林市隕石博物館逐步加強與國內外各類隕石科研科普機構的合作關系,致力于深入隕石研究、推廣隕石科普、提升隕石文化、促進隕石旅游和加強隕石保護的事業,已連續舉辦多次各類隕石展覽和科普系列活動,努力開展隕石研究成果和科普經驗的交流。
2017年9月,吉林市隕石博物館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成立了隕石研究“伙伴實驗室”,并將于2018年5月10日——11日,在吉林市隕石博物館“伙伴實驗室”,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首席科學家、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主任徐偉彪博士主持中國首屆專門針對隕石天文類博物館、科普展館工作人員的隕石科研科普交流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將采用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來自吉林市隕石博物館、上海天文館、吉林省自然博物館、青海德令哈天文科普館、新疆天文臺和青島觀象臺等多家單位的工作人員既可以學習到隕石基礎知識、鑒定方法、隕石與地球礦物巖石在化學成分上的區別等理論知識,還可以親自動手操作用來制作隕石切片、觀察隕石內部結構的相關設備,通過精密的光學顯微鏡觀察隕石切片內部的球粒和金屬等成分,對鐵隕石進行酸腐來觀察鐵隕石所獨有的維斯臺登結構等,以便讓學習人員對隕石有一個更加直觀、生動的認識和體驗。
作為中國首次面向專業場館專業人員的隕石知識交流學習活動,此次活動得到了包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內的多家科研科普類機構的關注和積極參與,大家共同致力于宣傳隕石科學知識,培養大眾對隕石的理性認知,推動隕石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相信通過此次交流學習活動之后,會吸引更多的天文和科普專業人員投身于隕石事業,并憑借在此次活動中所學到的隕石知識和科學精神,為中國的隕石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濱州市博物館成功舉辦青少年美育項目“科技與藝術”公益講座 科舉博物館
8月1日上午,第29批清華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活動-青少年美育項目“科技與藝術”公益講座在市博物館多功能廳成功舉辦。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高秀麗、藝術科科長曲曉偉,市博物館館長高曉勇、副館長趙雷軍及來自市直的50余名學生參加講座。市藝研所所長臧寶榮主持。
此次活動由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濱州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濱州市博物館承辦,旨在落實我市與清華大學合作協議要求,用好智力資源,創新活動形式,確保第29批清華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活動做實做細。主講人胡舒展是第29批在濱參加社會實踐的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博士生,研究領域為多媒體通信技術。本科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保送至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參與多媒體通信領域科研項目和論文工作多項,本科期間獲國家級等各級獎項十余項。曾榮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全國二等獎、北京市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藍橋杯大賽單片機組北京市一等獎、全國二等獎,北航電子創新大賽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等榮譽。2021年7月在濱州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就青少年美育課本劇項目與劇目評論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研究活動。
本次講座主題為“科技與藝術”,講座內容包括“天鏈與鵲橋”——中國航天與傳統文化的浪漫主義精神、“AI創作:圖像生成”——科技與藝術的跨界融合、“腦機接口”——科技與人文關懷、“科普+美育”——兒童戲劇創作等四方面內容。胡博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同學們更直觀清晰的了解了科技與藝術的關系,感受到中國航天科技的進步和國家的日益強大,既是一次別開生面、互動積極的科普和美育講座,也完成一次別開生面的愛國主義教育。講座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和喜愛,講座結束后更是有很多同學意猶未盡的向胡博士提問請教,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濱州市藝術創作研究所作為濱州市清華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基地,已連續三年承接了清華大學博士生來濱相關實踐項目。今后還將以此次講座的成功舉辦為契機,立足單位職能,策劃開展更多具有藝術普及意義和美育價值的公益活動。
記者 彭翠翠 通訊員 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