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大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你去過嗎?
美術館是收集、保存、展覽和研究美術作品的機構。上海的美術館有很多,那么你知道上海有哪些美術館?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看一看上海十大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你去過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了解一下。
上海十大美術館
1、上海外灘美術館
上海外灘美術館坐落于上海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之處的外灘源片區,曾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院。這里定期會舉辦關于外灘歷史文化相關主題活動的上海新生活美學空間,因有著上海博物館的基礎,因此直到現在內部仍然保留有眾多自然標本、歷史文物與藝術藏品。
2、油罐藝術中心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是一處專為公眾提供感受當代藝術、藝術與自然、藝術與城市關系的非營利性藝術中心,以中國最早的機場上海龍華機場為基礎改建而成,公眾來到這里不僅可以親切感受到藝術、建筑與城市,還可上樓觀賞黃浦江景觀。
3、上海龍美術館
上海龍美術館是由中國建筑師柳亦春和陳屹峰率領團隊設計建造的美術館,是在曾經上海的運煤碼頭基礎上改建而成,至今館內仍保留有20世紀50年代的煤漏斗卸載橋,且打造出了一城兩館的藝術新生態,在上海浦東新區和徐匯區分別設有兩個美術館。
4、昊美術館
昊美術館是由尹在甲擔任館長,收藏家鄭好先生創辦的美術館,其中上海主館共設有三層空間,內部展出的約瑟夫·博伊斯的400多件代表作品及文獻資料是館藏精品,且實行了夜間美術館的運營與開放模式。
5、上海民生當代美術館
民生當代美術館于2010年正式開幕,并由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歷程·繪畫篇1979-2009年作為開館展,同年于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簽署的合作協議書開創了國內公益性美術機構與國際藝術中心合作的先河,是位于上海濰坊西路紅坊內的中國開幕最早的十大民營美術館之一。
6、余德耀美術館
余德耀美術館是位于上海徐匯濱江的于2014年建成的文化項目,是于原濱江上海飛機制造廠機庫的基礎上,由日本知名建筑師藤本壯介主持設計,在游客進入主展廳除了裝置藝術,還可以欣賞上世紀80-90年代的當代藝術作品。
7、OCAT美術館上海館
這處位于上海靜安區蘇河灣的美術館由張培力擔任館長,于2012年正式對外開放,并可為到訪者提供關于展覽、學術研究、公共教育、出版等項目,且目前已經舉辦多項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性展覽。
8、上海玻璃博物館
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前身是上海玻璃儀器一廠,是以玻璃為藝術主體的互動體驗型博物館,于2015年被評為國家4A集風景區的集文化、藝術、設計、觀光等美學生活方式于一體的美學生活園區。
9、復星藝術中心
復興藝術中心是由英國兩家著名建筑設計事務所聯合設計的美術館,地處外灘金融中心寸土寸金的地塊內,因建筑的三層金色可轉動幕簾配合著音樂定時定點移動,因此還有著“會跳舞的房子”的美稱,也成為游客來到上海的十大必打卡美術館之一。
10、上海明當代美術館
這個美術館是由上市及上海造紙機械廠的工作車間,進行相關改造而開設的當代藝術中心,經過改造后的美術館內會不定時的舉辦以視覺表演為基礎的當代藝術展演活動和一些實驗性劇場。
“淵雷杯”上海市高校?師生楹聯書法作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分館(普陀區美術館)舉行 上海梧桐美術館
2022年1月10日,正逢農歷臘八,由上海市藝術教育委員會為指導,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上海楹聯學會、普陀區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淵雷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單位主辦,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教育與交流工作委員會、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劉海粟美術館分館(上海市普陀區美術館)、上海市中國書法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楹聯基地、溫州衍園美術館等單位承辦的“淵雷杯” 上海市高校師生楹聯書法作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分館(普陀區美術館)舉行。
這次活動以華東師范大學著名教授、上海書法家協會榮譽理事、上海楹聯學會首任會長蘇淵雷先生的名字命名,共征得上海49所高校師生287件來稿,其中教師138件,學生149件。作者中既有年近百歲的老教師,也有剛剛入校的大學生。遵循楹聯撰寫規范和書法精美的要求,最終展出了25所高校113件作品。展覽作品題材廣泛,既有謳歌偉大時代,彰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體現文人志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書體豐富、風格多樣,體現了“書聯俱佳”的效果。從中也反映出上海高校師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求,給當下書法文本創作提供一次有益的嘗試和借鑒。同時還展出近現代書法名家楹聯作品30幅,以饗書法愛好者。
展覽一樓大廳掛滿喜氣洋洋的火紅春聯。中國書協副主席、上海書協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潘善助,上海書協副主席張索、田文惠以及書協教育與交流工作委員會周斌、張信、崔樹強、沈愛良、周正平、楊嘉麟、付威、燕凱、高榕等書法名家和華東師范大學書法研究生為現場觀眾書寫春聯?,F場對作品進行導覽直播,將撰聯、書聯、送聯、貼聯、賞聯等楹聯書法文化形式融為一體,把吉祥帶回家,將傳統留下,揭開了迎接新春、樂嗨上海過大年的序幕。此活動一直持續至壬寅元宵之后,為市民送上濃濃的民族文化大餐。
直播現場還插播了華東師范大學 教授劉永翔、上海大學 教授徐建融、 華師大圖書館館長胡曉明、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葉長海的訪談視頻, 他們就楹聯在當下的創作意義做了相關講解,認為這次活動對提升關于楹聯的學習有著積極作用。
楹聯以駢文和律詩為源頭,能寄生于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等諸多文體;楹聯通常字數較少,以五言、七言、八言、十一言最為常見,也有字數較多的長聯,但總是以文辭精煉、聲律和美、對仗工穩,盡精微致廣大,備受歷代文人青睞。楹聯常借助漢字書寫來呈現,也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名勝古跡,亭臺樓閣,佛寺道觀……隨處可見楹聯的蹤跡。這既是楹聯藝術性與實用性的體現,也給人們帶來文學與書法雙重的藝術享受。隨著2005年楹聯習俗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習、弘揚楹聯這一傳統文化形式。
華東師范大學書法篆刻專業自創辦以來,以如何讓傳統文化有效落地為思考,專門開設詩詞題跋、楹聯創作等課程,進行一日一聯的創作練習。定期邀請名家開展楹聯文化的講座。華師大圖書館每年都舉行寫春聯活動,讓廣大師生參與,已經堅持九個年頭,并成為了上海市楹聯習俗非遺傳承基地。常年組織“把吉祥帶回家,將傳統留下”自助寫春聯活動,讓更多的師生深度參與到內容撰寫和楹聯書寫之中,從根本上傳承這一文化,讓她煥發生機和活力。通過這種方式,形式內容各異、充滿個性化的春聯成為了新春之際一道美麗的風景。
此次由華東師范大學與上海書協等單位舉辦“淵雷杯”楹聯書法展,旨在從高校書法愛好者中推動楹聯文本原創,追求書聯俱佳的效果。此次入展的113件作品中不乏許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華師大物理與材料科學院91歲的老教授卓宗亮撰寫了“大任承天虎膽俠肝吹哨者,奔襲感地豪情壯志逆行軍”歌頌抗擊疫情的英雄,體現時代精神,弘揚社會正能量。上海戲劇學院葉長海教授的作品“未盡文章磨歲月,尚多生趣付江湖”,不僅平仄和諧、對仗工整,更是傳達出作者的人生意趣,且格調高古典雅。上海師范大學邵仄炯老師兼善書畫,他的對聯“木落風高營丘樹,云升水闊北苑山”很好的將古代畫家的藝術風格與人名稱謂融合在一起,給人帶來精美的畫面感,意境深遠。華東師范大學王勝同學所撰的書房聯“把酒長懷子建賦,臨池獨慕右軍書”對仗工整、平仄合律。這里的子建是指曹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等。右軍是指王羲之,有“書圣”之稱,其《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符合其專業與身份特色。田桂榮同學的“長懷大令中秋帖,欣拜魯公勤禮碑”也從個人專業角度出發,將大令王獻之與魯公顏真卿書家嵌入聯中,追慕古人。在展覽作品中,多數作者緊扣傳統楹聯創作規律,大多采用古典平水韻進行創作,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把握與水平。在征稿評審環節,上海書協、楹聯協會等單位邀請了劉小晴、劉永翔、張索、楊先國、姜玉峰、徐建融、崔樹強七人組成了評委會,張強、黃麗芬擔任監委,進行了嚴格的評審。對部分入選的學生作品還邀請中國美院錢偉強老師給予評點加工,使之更加完善。這次展覽的文化意義在于倡導當下書法作品文本原創,在當下群展中尚屬罕見。通過楹聯自撰自書為切入點,為書法未來創作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為之后的各類書法展覽和創作者不斷加強對原創文本的重視,營造自書自撰的良好風氣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此次活動另外一個看點就是近現代名家楹聯特展。作品大部分來自于溫州衍園美術館珍藏,也有部分來自蘇淵雷先生家屬所藏。30位名家包括:何紹基、左宗棠、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羅振玉、梁啟超、于右任、弘一法師、馬一浮、潘伯鷹、沙孟海、王蘧常、蘇淵雷等。作品內容大多出自于書家自撰或集聯,可以看出近現代文人士大夫對聯句創作的功夫可謂信手拈來,在他們筆下真正體現文書俱佳,散發著特有的文人書卷氣,是人們師法了解傳統楹聯的典范。
此次活動采取網絡現場直播的形式,通過專業人士深入淺出的導覽介紹,從楹聯文本與書法藝術兩個角度向廣大民眾傳遞楹聯文化的魅力,給即將到來的春節帶來了撰聯、書聯、送聯、貼聯、賞聯等一系列楹聯文化大餐。
本次展覽至2月20日。
精彩回顧
【征稿】全國第五屆草書作品展覽征稿啟事
【征稿】全國青少年書法教育論壇征稿啟事
2021年度上海市美術館名錄今發布!96家美術館這個金秋帶來近200項展覽和美育活動 上海梧桐美術館
2021年度上海市美術館名錄今發布!96家美術館這個金秋帶來近200項展覽和美育活動
2021年度上海市美術館名錄于今天正式發布。
2021年美術館名錄收入96家美術館,含國有美術館25家、非國有美術館71家。本市美術館數量目前在全國城市中居于首位,并且呈現出集群特征優勢明顯、多元形態植根城市、學術特色彰顯等特點。美術館正成為展現國際文化大都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呈現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的重要承載,增強都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資源。走進美術館觀展已經成為市民大眾的重要文化休閑方式,也成為提升市民人文藝術素養的重要渠道。2020年,全市美術館舉辦展覽600項,接待觀眾406萬人次,其中國有美術館接待觀眾176萬人次,非國有美術館接待觀眾230萬人。全年舉辦各類公共教育活動2736項、“云觀展”、“云公教”等活動2000余項,共有超過3000萬人次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參與各類美育活動。
當前,整合全市美術館資源推出的“海上風華·美術季”正在進行中,近200項展覽和美育活動與藝術品交易月充分聯動,共同營造金秋上海全民共享藝術的氛圍。
作為全國美術館重鎮,上海近兩年美術館事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集群特征凸顯優勢。經過多年發展,上海已形成徐匯濱江、外灘沿岸、虹橋地區等美術館集群區。隨著多家美術館的新建開館,集群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在已經形成規模的徐匯濱江美術館大道上,今年底即將迎來一座定位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展示的“星美術館”。同時,聚焦一江一河戰略布局的美術館集群也雛形初具:坐落于東方明珠邊的浦東美術館不僅擁有獨特的建筑風格,還通過泰特美術館的合作項目,成為熱門打卡地。同樣位于黃浦江畔的東一美術館相繼舉辦了莫奈藝術展、意大利卡拉拉學院藏品展,目前正在舉辦“從莫奈、博納爾到馬蒂斯——法國現代藝術大展”。蘇州河畔的靜安尤倫斯美術館舉辦的開館展立足于上海的地域特征和國際視野,回顧中國當代藝術的全球化進程,獲得了業界關注。此外,為貫徹五個新城戰略部署,踐行文化資源均等化宗旨,相關社會主體相繼在五個新城以及遠郊設立美術館,包括浦東新區聯明美術館、金臣亦飛鳴美術館、松江清漾美術館、藝術百代美術館、青浦區金夜美術館、青浦區藝瑾美術館等。
二是多元形態植根城市公共性。隨著餐飲、文創商店等配套設施的日益完善,美術館已經從單純的展示空間成為了文化體驗和社交場所,觀眾在館內的停留時間也逐漸拉長。西岸美術館、復星藝術中心、寶龍美術館等場館的餐廳、咖啡廳在工作日午間和周末都吸引了大量藝術愛好者。與此同時,美術館不斷打破固有空間的局限,進一步體現場館植入社區、藝術融入生活的發展趨勢?!八谏虾!薄皺C場美術館”“藝享荷品”“客堂間”等項目,把美術館的藏品與文化產品輸入了社區、公共區域、學校,拉進了公眾與美術館之間的距離。尤其依托“文教結合”機制,滬上美術館與教育機構的聯動更為緊密,陸儼少藝術院、梅爾尼科夫美術館將高仿精品展覽送進校園,受到了師生的廣泛歡迎,徐匯藝術館開展美育卡活動,組織學生采風創作,并邀請學生走進美術館參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積極與附近學校共同研發適合學生的美育課程,取得了積極成效。
三是學術特色彰顯立館之本。近年來,市區文化旅游行政部門根據《上海市美術館管理辦法(試行)》相關要求,在美術館設立階段就開始加強指導,引領各館圍繞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核心職能健康發展。目前,本市美術館圍繞從古至今、由中及外的學術脈絡,聚焦繪畫、攝影、影像、設計等視覺領域,開展研究策展和展覽展示。新成立的美術館中,大多擁有自身的學術定位,例如位于松江區的上海藝術百代美術館擁有豐富的紅色美術作品資源,其開館展“奮斗——新中國歲月回響”紅色藝術主題展成為了生動的“黨史教材”;位于虹橋開發區的金臣亦飛鳴美術館立足海派美術館研究,搭建長三角美術交流平臺。
四是助力創作豐富收藏。美術館時刻關注當下藝術創作發展,成為展示交流創作成果的大平臺?!伴_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日出東方——上海市慶祝建黨百年青年美術創作項目”等大型主題創作項目的作品在中華藝術宮、程十發美術館與五個新城美術館舉辦長期陳列、特展與巡展。同時,各館通過委約等方式推動藝術創作,依托駐留計劃推出了一批描繪美好生活的藝術新作,豐富了收藏體系。
作者:范昕
編輯:周敏嫻